在开启这场跨文化交流的“冒险”前,我虽然已经预料到了交流上的困难,但当舌尖上的磕绊突然来临时,还是会感到手足无措。在遇到来自韩国的新朋友时,我想向他介绍自己是一名研究生,但突然思路“短路”,一时想不起来“研究生”对应的英文是什么,于是只好求助身旁的中国同学。
当“graduate student”从他口中说出时,我脑中的混沌短暂地被驱散开,但不要放松警惕,因为下一次的“短路”不知道会出现在哪一个交流的拐角处。
是的,在这次为期七天的跨文化交流活动中,与异国朋友们的交流时常让人感觉身处于一个遍布拐角的迷宫中。入口是明确的,只需要走几步靠近身边,然后张开嘴巴说一声“你好”;但出口是渺茫的,因为交流双方都不知道会走向何方。而在迷宫中行走的时候,因为语言、文化的差异,总是会左顾右盼、找不到方向。“你知道谷爱凌吗?”“你了解《白蛇传》的故事吗?”“你认识迪丽热巴吗?”当我尝试向对方提出这些问题时,常常面临“对空言说”的困境,“不知道”“不了解”“不认识”,这些答案总会让我们意识到差异的存在。
但在这座迷宫中唯一明确的,就是必须通过提问和回答来摸索方向。一般疑问句是个非常好的帮手,我们期待着“yes”的回答,但如果“no”伴随着摇头出现时,也并不感到沮丧,毕竟理解总是从不理解开始。如果没有这些“为什么”的困惑,文化的多样性不会如此迷人。事实上,恰恰通常是那些“no”的回答,开启了我和异国朋友们交流的话匣子,虽然仍然会遇见很多拐角,但至少我们携手同行,就不会畏惧迷失。当我们开始对话,出口在哪里变得无关紧要,每一处交流拐角出现的时刻,都成为了我们微笑相视的、令人享受的瞬间。
每个人都是对话中的提问者和回答者。虽然提问是对话的前提,但只有当回答出现时,对话才算真正开始。“你们有打工人这种说法吗?”“没有,但我们会说社畜。”“你们也有十二生肖的说法吗?”“是的,但也许并不像你们那样有仪式感。”“你知道‘双开门冰箱’这个词吗?因为你们漫画中的男生总是画得非常强壮,所以中国网民用这个词来形容他们。”“不知道这个词,但我们确实很喜欢健身。”
当我发出提问时,我也准备好了作出回答。“中国人怎么放碗和盘子?”“有的地方把碗放在盘子上,有的地方把碗和盘子分开放。”“烤鸭是中国人的家常菜吗?”“也不能算是,但如果想吃可以经常吃。”“径山是中国茶文化的起源吗?”“径山不是起源,但我们的‘茶圣’陆羽在这里创作了那部非常有名的《茶经》。”
《三体》中,当三体星球监听员收到叶文洁传来的信号,给出了四字警告:“不要回答!不要回答!”在黑暗森林法则中,猜疑链让我们寸步难行。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从来不该是零和博弈。迷宫可能让人迷失其中,但道路四通八达,总会有找到出口的时候。可是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表达的失误而放弃表达,因为害怕交流的无效而停止交流,我们才真正迷失在了孤独的迷宫里。
不可否认的是,很多时候从我口中提出的问题听起来很愚蠢,但正如《Skam》中的一句台词:“那些愚蠢的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人们不可以停止问那些愚蠢的问题,因为一旦他们停止提问,他们就会开始自己给自己编造一个答案,这才是最危险的。”所以,从身边出发,从感受出发吧!想提问时,就马上提问;想回答时,就张口回答。理解和友谊的桥梁正是由这些一问一答架起来的,也只有如此,我们才能走出交流的迷宫,拥抱互融互通的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