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NN>>“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新闻资讯>>最新资讯

山海有相逢,一见倾如故

中日韩Z世代媒体访学营成员 余璇
2024年05月29日11:16 来源:人民网

时间进入倒数,培训营也已接近尾声。仅仅七天的相伴,我和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朋友们,从面露青涩到无话不说,将一字一句的点滴交流汇成友谊长河。

语言是我们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中译韩、韩译日、日译英的过程中,我们却得以从相遇到相识、再从相识到相知。身处于多语言环境里的我们,如同回到了婴孩时代,笨拙地通过手舞足蹈的方式,让交流与传播回归到了言语、身体、人际最纯粹的本真。

 但即便有语言的障碍横亘其中,也想要接近和了解,也想要向“你们”传达“我”、让“我”与“你们”融为一体。在北京的第一次集体聚餐中,虽然彼此都是再陌生不过的面孔,但说起mbti,来自各国的小伙伴们就会不约而同发出意会的声音。“我猜你是i人吧?”“你是不是p人?”不管猜测的对错与否,语言的障碍,正是通过这一个个共通的字母符号逐渐擦除的。说起学习,会深有同感;说起偶像,会相逢恨晚;说起中国古装奇幻剧、韩国现代爱情剧、日本热血动漫,会神采飞扬。还记得开营仪式上,一位学长在发言中说,他发现此次参加培训营的24个营员,有着24个不同的姓氏,这真是一种奇妙的缘分。但拥有着不同的姓氏、说着不同语言的我们,却以相同的“Z世代”的身份、以对成为媒体人的共同梦想为名携手同行,在我看来,这是比中国古装剧还诗情画意,比韩国爱情剧还浪漫唯美,比日本动漫还激情洋溢的事。

即使言说的涵义无法畅达无阻,也想互通个性与兴趣、职业与梦想、过去与未来,在体味差异的过程中反观自己,在发现一致的过程中靠近对方,我想,这就是国际传播的魅力所在。还记得与来访的一位韩国记者进行沟通时,说起了传统纸媒的融合转型,我们互相分享各自所见所闻的媒体实践,在一声声发自内心的“Really?”中,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中韩两国媒体生态的差异;当我说起记者需要不止于“杂学家”,他一开始困惑地表示不理解“杂学家”这个词,但当我说“也许我们会知道很多方面的事情,但精通是一件难事”,他立即连连点头说“是的,是的。“发现”原来你们不是这样的”的时候,并不感到沮丧,而是油然而生好奇与兴趣;发现“世另我”的时候,总会不由自主心生惊喜与感叹。让人惊讶的是,异同之问常常成为我和他国朋友们交流的主要内容,但在“存异”的背景下,我们的交流又总能趋向于“求同”。“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就这样成为这场跨文化交流活动的真实写照。来自东亚的地缘纽带,缘于同龄的同频共振,让我们得以身影相叠、心意相通。

  如果说白天属于双向奔赴的脚步,那么夜晚就应该归于触手可及的背影。当走下大巴、跑入夜空中的朋友们口中大喊着我听不懂的词汇,当欢声笑语点亮酒店上空满天的繁星,我们仿佛置身于一部充满青春的朝气与香气的电影中。那么就引用电影里的一句台词结尾吧——“This is not fate.It is just that we should be friends.”就像我请日本朋友为我取个日本名,她脱口而出“Ayasa”(绫纱),乍现的灵光,却像是阔别的呼唤。我们正是如此山海有相逢,一见倾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