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NN>>“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新闻资讯>>最新资讯

在悉尼书写茶的故事

杨 宁 赵圆梦
2024年04月05日11: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茶叶起源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不少华侨华人带着中国茶跨越远洋,在世界各地书写茶的故事。悉尼华人毛鸿昌创办了MY TEAHOUSE(我的茶屋),在十几年来一直坚持推广正宗的中国茶。

  从零开始办茶屋

  2007年,毛鸿昌决定在悉尼创办茶屋。当时的他对茶一知半解,“选择和茶打交道也是机缘巧合”。毛鸿昌说:“印有‘中国制造’的一些商品在澳大利亚因偏见被打上‘便宜货’的标签。于是我打算创办茶屋,销售高端有品质的茶品。”

  就这样,毛鸿昌开始了他的茶屋事业——选茶、尝茶、购茶、泡茶、选址、店铺装饰等,一切从零开始。

  起初,澳大利亚人来买茶时会问很多问题:“红茶和绿茶有什么区别?什么茶对身体好?”毛鸿昌每一次都耐心讲解。他坦承“茶叶知识很多都是被这样问出来的”。

  “我发现书本上学到的内容完全不足以满足外国朋友的求知欲。于是我开始向制茶师傅和茶农学习,在求知溯源的过程中,我对茶叶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了。”

  生意清闲时,毛鸿昌常练习书法:“泡茶时的心境会影响到茶的味道。我没有练习书法的时候,用同样的水温和手法去泡茶,茶的味道会不大一样。如果泡的茶不够甘甜,一些资深茶友会和我打趣是不是没有写字。”

  如今茶屋的墙壁上,挂着毛鸿昌用小楷体抄写的《道德经》和其他书法作品。有时,他还会用写过的书法纸包装茶叶送给客人。“喜欢中国文化的客人会小心翼翼地拆开包装纸,将书法作品装裱起来。”

  以茶会友遇知音

  茶屋的名字如今叫做MY TEAHOUSE(我的茶屋):希望每一位前来品茶的客人都可以把茶屋当成自己的家一样,全身心地体会茶味。

  “去云南看茶山时,茶农带我来到一家茶室。一张不大的茶桌挤了五六个人,大家都互相打招呼,一起喝茶。当时我对几款茶产生了兴趣,于是就问泡茶的伙计。但他却说自己只是老板的朋友,不懂太多的细节。这种以茶会友,轻松惬意,人人都可以静心品茶的感觉让我找到了归属感,萌生了这一名字。”

  在以茶会友的岁月里,毛鸿昌收获了两位外国“粉丝”。“2010年左右,一位名叫马尔的外国友人来到茶屋。我给他冲泡了三种‘铁观音’,他能很详细地说出三种茶的不同味道。这真是遇上茶道知音了。”毛鸿昌开心地说。

  还有一位“粉丝”是澳大利亚人大卫。“这位土生土长的澳大利亚人特别喜欢中国文化,从每周来品茶学茶到成为茶屋的一员。大卫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还独自去昆明住了3个月专门学习中文。”毛鸿昌骄傲地说,“在去年悉尼中国文化中心举办的‘茶和天下’文化和旅游推介会上,大卫还成为了唯一一位给来宾表演中国茶艺的外国人。”

  坚持推广中国茶

  推广中国茶是毛鸿昌在海外一直坚持做的事情。“有一些茶商为了迎合西方人的口味,去改变中国茶原本应有的味道,把茶变成了一门生意。但在我心中,茶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毛鸿昌说。

  随着茶屋的名气增大,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店里买茶。打开谷歌地图搜索毛鸿昌的茶屋,会发现很多澳大利亚网民留言:“最好的中国茶!”

  最近几年,茶屋也迎来了一些华侨华人顾客。毛鸿昌补充:“与其他文化的人不同,华侨华人拥有一定的茶文化基础,家里都会备一些茶叶,也有自己的购茶渠道。不过越来越多的华侨华人品尝过我们的茶叶后,更愿意选择在我们这里买茶。”

  毛鸿昌有自己的心得:“茶叶的品质很重要。每一款茶都经过我亲自品尝后才确定选购。其次,品茶看重环境。茶屋简朴幽静,客人心定神闲,便能体会到真正的茶香。”

  从创办茶屋至今,毛鸿昌深刻感受到中国茶和“中国制造”在海外逐渐得到认可:“早年有一位新西兰的客人,看到茶屋的紫砂壶卖400澳币觉得是天价。后来他去了上海世博会,明白了紫砂壶的珍贵,便回到茶屋买了三把紫砂壶。现在他也成了茶屋的忠实‘粉丝’,经常来到这里买两三斤龙井带回家。”

  “2007年,茶屋一两茉莉花茶叶的价格是8澳元,很多外国人都觉得很贵,而现在他们大都愿意花几百澳元在我这里买茶,中国产品变成了高端和品质的代名词。”毛鸿昌欣慰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