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NN>>“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新闻资讯>>最新资讯

扎根埃塞 造福当地

本报记者  闫韫明
2023年01月28日08:36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在位于埃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的鲁班工坊,江绛指导学生操作单片机。
  本报记者闫韫明摄

  在亚吉铁路机辆段营地,敬文平指导当地学员德加尼检修机车。
  本报记者闫韫明摄

  中国援建的非盟会议中心,中国企业修筑的亚吉铁路,中国教师在鲁班工坊传授知识……位于东非高原的埃塞俄比亚虽与中国相隔万里,却处处可见中国印迹。新春佳节期间,许多在埃塞的中国建设者、医生和教师坚守岗位,服务当地社会,造福当地民众。

  “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是我职业生涯的荣耀”

  从埃塞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向东南驱车不到一小时,亚吉铁路机辆段营地便进入记者视线。一列列火车整齐停在铁轨上,等待接受检修。

  亚吉铁路全长752.7公里,由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建并运营,2018年1月1日正式投入商业运营。截至去年12月,已累计发送旅客52.5万人次,发送货物约753.93万吨。

  中铁二局亚吉铁路运营与维护项目机务作业队队长、机辆段副段长敬文平,正带着当地学员德加尼仔细检查机车零件。

  “这里需要多注意。”敬文平弯腰检查一番后指向机车位置,提示着德加尼。绕车头一周后,他又指导德加尼打开机车电源,开启电气阀门,进行制动机试验和高低压试验,在监控设备上输入数据并修正、确认,一系列操作一气呵成。

  德加尼跟着敬文平学习已有两年。“现在我已经能够独立驾驶机车了,希望有一天能成为像敬师傅一样优秀的火车司机!”他说。

  亚吉铁路正式运营以来,上千名当地员工接受了中方提供的铁路专业技能培训。敬文平不仅参与了对学员的实操培训,还组织了行车培训教材的编制与修订,帮助零基础学员快速掌握理论知识。

  47岁的敬文平是工作了20多年的“老铁路人”,在国内曾参与株洲—六盘水、大理—丽江等铁路的建设和运营。“亚吉铁路是埃塞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很多情况对当地铁路运营人员来说都是全新的。我们手把手教学员处理特殊情况,尽力帮助他们自主运营这条铁路。”

  敬文平在亚吉铁路项目工作了9年,今年是他在埃塞过的第七个春节。“女儿今年15岁,从她出生到现在,我陪在她身边的时间不多,常常会想念她。”

  但9年中的点点滴滴,也让敬文平看到了付出的意义。“铁路刚开通时,沿线居民看到中国司机开火车,会载歌载舞欢迎我们,说‘中国,好!’”敬文平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是我职业生涯的荣耀。”

  “只要我们需要帮助,中国医生总是义无反顾”

  清晨,病患已经等候在蒂鲁内什—北京医院。该医院距亚的斯亚贝巴约25公里,由中国援建,也是中国援埃塞第二十三批医疗队的工作地。

  在该院特别设立的中医中心,医疗队队员杨阳正在为65岁的中风偏瘫患者马西亚进行针灸治疗。马西亚说,中国医生的医术高,在这儿治疗一个多月,症状明显改善。他告诉记者,40年前他就去过中国,“对中国的印象非常好,想康复后再去看看”。

  到埃塞之后,杨阳和队里另一位中医平均每天接诊五六十名患者。大部分患者因颈肩腰腿疼痛来求医,经治疗后症状很快就能缓解,也有一些像马西亚这样的患者需要接受几个疗程的治疗。

  让杨阳印象最深刻的是16岁的当地患者亚敏。因在一次手术麻醉中大脑缺氧,亚敏下肢瘫痪,3年来尝试了多种治疗方案,但始终没有效果。经人推荐,亚敏来到中医中心接受针灸治疗。几个疗程过后,从只能由家人背着,到能抬腿、翻身,再到能够在搀扶下站起来,亚敏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希望。

  虽然埃塞生活条件比较艰苦,但医疗队的队员们工作热情很高。杨阳说,中国医疗队在埃塞驻扎了近50年,在当地民众中认可度越来越高,患者的信任为医疗队的工作增添了动力。

  杨阳去年正月启程奔赴埃塞,今年春节又在驻地度过。他说:“能为非洲朋友做些事情,我感到很荣幸,也觉得很值得。每当看到患者痊愈,听到他们称赞中国、夸赞中医,顿时就充满了成就感。”

  据医疗队队长张志韧介绍,中国援埃塞第二十三批医疗队共16名队员,全部来自河南。截至今年1月初,第二十三批医疗队总诊疗人次超过6万。“无论何时,只要我们需要帮助,中国医生总是义无反顾。”蒂鲁内什—北京医院负责人伊利巴布尔说:“感谢中国医疗队!”

  “为埃塞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中文的优秀学生”

  “掌握了这些代码,任何单词都能显示在LED屏幕上。”走进位于埃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的鲁班工坊,中国教师江绛正在讲授单片机智能控制课程。

  教室里,约20名学生三四人为一组,每组都配有电脑、单片机和一个小巧的LED点阵屏。讲解完理论知识,江绛走下讲台,认真查看每组学生的操作进度,及时答疑解惑。

  这堂课是埃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和鲁班工坊联合开设的“中文+技术”课程的一部分。电子通信专业大四学生特瓦丘非常喜欢这门课程:“虽然以前也上过类似的实操课,但学员多、设备少,有时还没轮到我操作就下课了。在鲁班工坊,每个人都有机会实操,江老师还会手把手地指导。”

  特瓦丘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他期待毕业后能像一些师兄师姐一样进入中企工作。“有在鲁班工坊学习‘中文+技术’的经历,找工作会更有优势。”他显得信心十足。

  特瓦丘口中的“师兄师姐”,许多都是江绛的学生。早在2011年,任职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江绛就来到埃塞支教,12年来,他教过的学生已经超过1500名。当地教师贝缇告诉记者,江绛也是自己的老师。“我们从江老师和其他中国教师身上学到了很多知识。在中国老师的帮助下,鲁班工坊为埃塞培养出了一批懂技术、会中文的优秀学生。”

  江绛的很多学生毕业后都进入当地知名企业工作,还有一些学生自主创业成功。“每当他们告诉我,从我这里学到的知识帮助他们取得了一些成绩时,我就觉得特别幸福。”江绛说,“当地师生对我的认可是最高褒奖。”

  江绛的妻子高洋也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援埃塞的老师,同样参与了这所鲁班工坊的建设。2015年儿子出生时,两人给孩子取名“江天亚”。“‘天’代表天津,‘亚’则是亚的斯亚贝巴。”江绛说,“孩子的名字别具纪念意义。能把青春献给这两座城市,我们感到欣慰。”

  (本报亚的斯亚贝巴1月27日电)


  《 人民日报 》( 2023年01月28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