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英国青年卡梅隆·詹姆斯·帕特森刚刚以助理教师的身份加入兰卡斯特大学孔子学院。他操着一口流利的中文高兴地说:“在习近平主席的肯定和鼓励下,我一直努力地学习中文,积极参与英中人文教育交流合作。我希望更好地发挥桥梁作用,促进英中两国民间友好往来。”帕特森还给自己起了中文名字“康可”。
2015年10月22日,20岁的康可迎来了一个令他终生难忘的时刻。当天,正在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的习近平主席在伦敦出席全英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年会开幕式。康可作为2015年“汉语桥”欧洲赛区总冠军,在开幕式上代表学习中文的学生现场朗诵了一首《念奴娇·追思焦裕禄》,这首词是习近平主席1990年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时所作。
时至今日,当年的一幕幕情景在康可脑海中依旧清晰:整个会场座无虚席,现场的师生跟他一样心潮澎湃。“我当时非常激动。朗诵的时候,紧张得都不敢抬头看习近平主席,但我感觉到他始终在微笑着看我。”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康可的朗诵字正腔圆,饱含深情。朗诵结束后,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习近平主席称赞道:“他的普通话讲得非常好,比我们来的很多中国人讲得都好。他的朗诵比我朗诵得也好。”习近平主席的亲切鼓励,让康可很受感动和振奋。他兴奋地在微博上记录下这个难忘时刻:“今天的朗诵很顺利”,“听到习近平主席的夸奖,我非常开心!”
“习近平主席在当天的开幕式上致辞时强调,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孔子学院是世界认识中国的一个重要平台。”康可说,习近平主席在致辞中还指出,通过人文交流,中英两国文化中的精华正在对两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着奇妙的“化学反应”。“习近平主席的话语深深启发了我。作为孔子学院曾经的学生和今天的工作人员,能为促进英中人文交流作出一份贡献,我倍感荣耀。”
康可和中国很有缘。9岁时,他跟随父母到中国生活,直到上高中才返回英国。在山西大同、山东青岛、江苏连云港、广东湛江等地,康可接受了与中国孩子一样的义务教育,熟知了很多感人的奋斗故事,对中国社会有了深入的了解。“我在中国读中学时,老师布置了一项作业,要我们去了解焦裕禄。我查阅了很多关于焦裕禄的资料,他身上具有的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我。”康可说,“后来,我在朗诵习近平主席所作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时,就更能真切感受到中国领导人的为民情怀。只有心中始终装着人民,才能写出这样的词句,表达出这样的意境。”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康可表示,习近平主席在很多国家访问时,都会强调人文交流和文明互鉴的重大意义。只有交流,民心才能相通;只有交流,不同文明才能相互借鉴,共同发展。“我遇到过很多刚学中文不久的英国学生,他们告诉我,当自己第一次用中文朗诵出《再别康桥》、第一次用毛笔写下中文名字、第一次用中文和朋友对话时,内心产生的那种与中国相知相近的感觉非常美好。我要在孔子学院课堂上,让更多的英国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意境之美,让更多人了解中国的发展变化,最终成为国家间友好交流的使者。”
(本报伦敦电)
《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07日 0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