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9日,2022“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在西安举行。 |
强化互信合作 凝聚共识合力
新华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 周宗敏
在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下,“一带一路”这颗梦想的种子生根发芽,成长为促进合作和发展的参天大树,开辟出一条通向共同繁荣的机遇之路。
因为“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奔流不息、织线成网,希腊海港、塞尔维亚钢厂重新焕发生机,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老挝人民有了联通外部世界的现代化铁路,不少地方的人们第一次喝上干净的水、用上安全的电、看到不同地区的电视节目……
9年来的实践充分表明,“一带一路”是造福各国人民的“富裕带”、惠及千家万户的“幸福路”,已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展现出越来越强劲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叠加世纪疫情,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特征更加明显,媒体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上肩负着更为重大的使命责任。我们应当强化互信合作、凝聚共识合力。新华社愿与海内外同行齐心协力、共襄盛举,大力践行丝路精神、讲好丝路故事,聚焦共建实践,培育繁茂多姿的“故事树”;促进文明对话,当好民心相通的“连心桥”;坚持互利共赢,构建媒体合作的“大舞台”,助力更好把“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绿色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推动全球交流 贡献媒体力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党组成员、副台长 阎晓明
当前,全球发展面临交流受阻的新挑战。作为桥梁和纽带的媒体,需要率先寻找新的交流方式,为深化互联互通发挥更大作用。
面向发展多做沟通理解的工作。习近平主席在全球发展倡议中,阐释了当今时代发展的内涵,提出了发展的主题和问题。发展是取长补短的共同发展,也是互惠互利的共享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汇集了不同的文明形态,包括了各种制度和发展模式。这些年的合作说明多种文明形态可以相互包容,各种制度可以互利共赢,不同发展阶段可以交流互鉴。作为媒体,我们应该真实地展示这种求同存异、兼顾各方的发展现实。
用好新传播渠道,更好发挥媒体的作用。互联网突破了语言和传播两大障碍,使国际传播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专业媒体应该更好地跟上技术发展步伐,顺应受众需求,以不变的新闻报道原则和顺势而变的新渠道、新表达方式,重塑兼具公信力和权威性的信息主渠道,为全球发展营造健康的氛围。
在推动发展中实现媒体自身发展。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后,从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向原创音视频制作发布的全媒体机构转变,并推动“5G+4K/8K+AI(人工智能)”布局,新技术的应用提升了传播能力,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总台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机制,愿意和媒体同行、各界朋友拓展合作,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
共商共建共享 创新引领发展
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余剑锋
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走深走实,取得了巨大成就。中核集团始终积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深化国际核能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创新之路。创新是核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中核集团自主研发的三代核电“华龙一号”全球首批4台机组全部建成投运,四代核电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集团还大力推进科研院所改革,深化与清华大学、西安交大等高校协同创新,设立多个海外研发中心,打造核工业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坚持安全绿色发展,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绿色之路。目前,中核集团控股在运核电机组25台、核准在建核电机组11台。所有核电核设施保持安全稳定运行,核电运营绩效保持全球领先。巴基斯坦K2/K3“华龙一号”机组每年提供清洁电能约200亿千瓦时,可以满足当地超过800万户家庭的全年用电需求,减排效应相当于植树造林1.4亿棵。
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成为繁荣之路。中核集团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建立了合作关系。巴基斯坦K2/K3“华龙一号”机组的多台重要设备实现本地化制造供货,创造了一系列就业岗位。集团向有关国家捐赠大量防疫物资,援建一系列基础设施,支持发展教育事业。
未来,中核集团将不断拓展国际核能合作的广度和深度,打造更多优质工程。
聚焦清洁能源 迈向低碳未来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组副书记、总经理 江 毅
“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全球瞩目的成就,为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了重要贡献。
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清洁能源合作,是促进全球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作为能源领域央企,国家电投全力推进清洁低碳转型发展,致力于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清洁能源企业。截至7月底,国家电投电力总装机突破2亿千瓦,其中清洁能源装机突破1.26亿千瓦,占比超六成。
近年来,国家电投积极参与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清洁能源投资和技术合作为抓手,持续研发先进能源技术,不断探索“新能源+”产业模式,加快“走出去”步伐。截至7月底,国家电投境外业务涵盖46个国家,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37个,投资运营总装机达到378万千瓦,在建104万千瓦,为项目所在国家的能源稳定供应和低碳转型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当前全球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正在深度调整,能源清洁低碳转型不断加速,保障能源安全、推动能源转型任重道远。我们将与同行企业一道,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努力提供清洁能源投资服务,共享综合智慧能源、氢能、储能等多元化清洁能源发展模式,深化能源共建领域的合作共赢,共同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走深走实,共同维护全球能源安全,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精准把握机遇 筹划重大工程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郑学选
中建集团坚定不移、全力以赴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在沿线多个国家探索建立合作对接机制,努力实现高水平合作、高质量发展。
一是精准把握机遇,筹划重大工程,努力提供高品质的建设服务。在埃及新首都中央商务区,我们创新运用先进的规划设计和智慧建造理念,项目施工以来创下了当地建筑史上多个纪录。
二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努力为沿线国家守护绿色家园。在文莱,我们在淡布隆跨海大桥施工中创新建造工艺,解决了原始森林、沼泽湿地方面的环境保护难题。我们将绿色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各类项目投资、规划、设计、建造、运营的全过程中,助力所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
三是坚定履行社会责任,努力提升沿线国家民众的获得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我们始终坚持属地化经营、本土化运营,每年直接提供就业岗位5万余个,大量采购当地原材料,与当地分包商合作,带动了上下游产业共同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们向海外派驻医疗组和工作组,主动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捐赠防疫物资,获得了属地政府和使领馆的高度肯定。
四是坚持做好海外传播工作,努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目前,我们已经在20个国家有序推进海外传播工作,通过企业的自觉行动,向当地民众展现真实的中华文化、中国精神。
助力绿色转型 建设美好家园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宋海良
经过9年的广泛深入实践,“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果。中国能建作为全球知名的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先后签约了一批沿线标志性项目。
目前,中国能建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国际业务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签约额在我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中位列前五。近5年,中国能建在“一带一路”沿线累计签约超过5000亿元,占我国企业签约比重超过10%。
服务“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系统研究解决全球能源电力领域的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创新性、风险性问题,推动传统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间的关系变革,将其转变为安全可靠、经济高效、清洁低碳的友好关系。
推动能源电力低碳转型。从能源供给低碳化、能源消费电气化、新型能源技术产业化等方面,提供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变革性路径、突破性方案。
推动能源融合发展。创新实施能源与其他行业的跨界融合,能源与大数据、资本等方面的要素融合,能源产业链、价值链上下游之间的产业融合,国际、地区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发展的区域融合。
支撑能源智能化数字化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在新型电力系统发展、传统电力低碳发展、零碳发展、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的支撑引领作用。
我们将持续深化国际能源交流合作,共建国际合作共赢的生态圈。从走出去,到走进去,再到融进去、达到充分的一体化,中国能建努力以更多合作成果惠及当地民众。
《 人民日报 》( 2022年08月10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