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NN>>“一带一路”新闻合作联盟>>新闻资讯>>最新资讯

见证中国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 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季启幕

2025年03月31日09:07 来源:人民网

中央美院美术馆学术季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受访者供图

中央美院学术季启幕。受访者供图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陈列”、中央美术学院国际美术馆高峰论坛、全国高校艺术博物馆联盟会议……3月30日,随着三大主题活动先后开启,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季拉开帷幕。

3月30日上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藏陈列”领衔开幕。展览历经一年多时间的筹备与实施,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2万余件展品中精选近500余件优秀作品,精心呈现了“古代中国艺术”和“现代中国美术”两个特色鲜明的专题板块,不仅是久远恢宏的艺术史的生动书写,更是学院教学实践的重要资源,承载着百年美院艺为人民的学术积淀,见证了中国美术教育筚路蓝缕的发展历程。

来自全球顶尖艺术机构的专家学者、策展人和艺术博物馆管理者,多国驻华使馆和文化机构代表,中央美院美术馆合作单位代表,全球多家美术馆及高校美术馆代表共同出席学术季活动。

开幕致辞: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央美术学院老院长 靳尚谊

在全球大型美术馆中,大部分都有向公众开放的固定陈列,对文化事业和文化活动具有突出的价值意义,是美术馆的基本功能。新中国成立之后,美术馆基本以临时展览为主,功能更接近展览馆,中央美术学院现在开始将馆藏精品作为固定陈列,这是向现代美术馆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人民群众重要的文化活动,希望中央美院继续坚持下去。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诸迪

结合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文联的工作经验,表示此次中央美院美术馆馆藏陈列的筹备与展出,是新时代美术馆工作的重要举措,并向展览开幕表示祝贺。

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副司长 何亚文

此次馆藏陈列,不仅是对中央美院艺术收藏的系统、集中展示,更以高校美术馆的独特定位,为文化传承、美育普及和国际艺术对话的新方式提供典型案例,持续地为公众搭建起认知艺术发展脉络的桥梁,也为艺术家和学者提供了一个长期的研究平台。文旅部也将“加强美术藏品保护利用”列入了重点工作,希望通过扶持政策和组织动员,助力美术馆提升藏品保护、修复和研究的专业水平,为美术馆的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林茂

中央美术学院的馆藏历史,是一部浓缩的中国现代美术教育发展史,彰显着“以收藏促进教学,以典藏传承文脉”的优良传统,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艺术典藏当代价值的重新诠释。在未来,学校将始终坚守“中国美术教育的开拓者”和“学术研究的引领者”的双重使命,做好“数字活化典藏”的当代实践,美术馆也将在典藏保护领域,建立“科技赋能+学术引领”的藏品活化机制;在公共教育层面,加快数字美术馆建设,推进优质资源的社会共享;在国际传播维度,深化文明互鉴研究,系统呈现中国美术教育的学术成果。学校将坚持在守护艺术根脉中开拓创新,在深化美育实践中服务社会,不断绘就新时代艺术教育的壮美画卷。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总裁暨馆长 容度(James Rondeau)

芝加哥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普瑞兹克专席主任兼中国艺术总策展人 汪涛

作为美国最早的艺术机构之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践行美育宗旨,既以美术馆的视角展示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藏品,又以“学院”的视角提供了艺术创作与学术交流的平台。中央美院美术馆依托丰富的藏品与学术资源,正与世界发展产生呼应,对推动全球美术事业交流发展产生影响。希望中外各大美术馆、艺术机构代表能在此次学术季一起深度交流,一同努力将美术馆发展推向更新的平台。

湖北美术馆馆长 冀少峰

固定陈列是一座美术馆的基石,也是其办馆特色和学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湖北美术馆固定陈列“百年纵横——20世纪湖北美术文献展”就是本馆由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转型的关键一步。希望湖北美术馆与中央美院美术馆携手共进,共同推动美术馆高质量收藏、高水平利用、高品质服务,让美术馆成为激发创造力、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思想场域,成为新时代人民群众欣赏美术佳作、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场所。

展览顾问专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郑岩

此次固定陈列彰显出了“美院特质”:艺术家面向时代与未来的创作实践,始终深植中华文化的沃土;而当代艺术的新命题、新观念,也时时激发着美术史家向更深、更广处重新发掘、重建我们的艺术传统。希望美院学子走进美术馆,从山水丹青的笔意流转、瓷器釉彩的千年温润中汲取灵感,让传统艺术的星火点燃创新的激情。在未来的一天,将自己优秀的毕业答卷捐赠给美术馆,让“新的画卷”与古代的、当代的经典并肩而立,发射出新的光芒。

展览总策展人、中央美院美术馆馆长 靳军

作为首批国家重点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首次比较全面地向公众展现中国艺术发展的面貌。美术馆始终将藏品的研究和展示作为工作核心,以馆藏陈列为线索展示从传统经典到媒介创新的艺术发展路径,同时通过数字交互艺术、人工智能、动态沉浸和模拟修复等实现藏品“活化”,让中国艺术史可视、可感,是对历史的致敬,是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也是对艺术未来的期待,希望它能够成为连接古今的艺术桥梁、激发思想碰撞的空间场域、中国未来美术馆事业发展的一个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