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效果图。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项目中方工作人员为埃塞前青年与体育事务部长里兹图·伊尔达乌介绍体育场建设情况。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在“非洲屋脊”埃塞俄比亚,长跑是当地人最热爱的运动之一。很多年轻人相信,奔跑将让自己的人生更出彩。在该国首都亚的斯亚贝巴街头,随处可见正在跑步的人。本报记者日前在该国采访期间,不少人充满期待地说起中企正在建设的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正在街头做长跑热身的当地居民约翰告诉记者:“中国企业建设的这个体育场堪称埃塞的新地标和新名片,希望有一天我能去这座雄伟的体育场里跑步和比赛,那里将是我的长跑梦扎根的地方。”
新场馆 一扇窗
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由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承建,位于亚的斯亚贝巴市中心。据工程项目经理陈宇介绍,该体育场是一座集主体育场、田径赛场及各种服务设施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场馆,是埃塞迄今规模最大、首个具备承接国际体育赛事能力的大型体育场。整个体育场占地面积4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有4层看台,可容纳6万人同时观看赛事。现在体育场主体建筑已经完工,二期工程招标即将启动。
埃塞前青年与体育事务部长里兹图·伊尔达乌在项目现场视察时表示,体育场的建成将为埃塞乃至非洲体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场所,未来此场馆也将作为埃塞举办大型运动会的主场馆,对埃塞来说意义非凡。
“这座体育场既是深厚的非中友谊的见证,也将成为人们了解埃塞、了解非洲的一扇窗。”亚的斯亚贝巴市长泰克勒·乌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陈宇告诉记者,自2016年2月开工以来,这个项目受到当地媒体的广泛关注,经常有媒体采访报道。埃塞俄比亚广播公司曾在报道中说,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是造福当地民众的标志性民生工程,将有力推动埃塞体育人才的培养。
有速度 重环保
来到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项目现场,偌大的空地上,高达30多米的主体建筑,让人赞叹。陈宇告诉记者:“体育场工程体量庞大,正常施工需要五六年,而我们的工期要求只有三年半,从2016年2月27日动工那天起,施工就进入倒计时,所有工程必须在合同规定时间内完工。”
更大的挑战是在工期压力下,还存在不少影响施工的不可控因素,如材料的跨国采购等。陈宇说,施工过程就是不断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过程。即便如此,公司一直将环保理念谨记在心。项目组结合体育场的设计要求及实际施工情况,专门制定了合理的减排、低污、高效、节能措施,加强施工现场的绿色技术应用,将中国好的经验运用到施工管理过程中。如清理建筑垃圾时设置密闭垃圾道,混凝土、砂浆搅拌机、输送泵等排水点设置沉淀池并定期清理,在材料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环保材料。“虽然这样的操作可能影响工期,但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陈宇说。
大学毕业不久,陈宇就被派往埃塞,在亚的斯亚贝巴已经工作了七八年。“这是难得的经历,”他说,“遗憾的是对家人的愧疚,无法照顾家庭。记得有一次回国休假送孩子上幼儿园,孩子高兴地对其他小朋友说‘我也有爸爸了’,听了这话,心里一阵酸楚。但收获也是巨大的,看着自己参与建设的一个个地标建筑在东非高原拔地而起,成就感油然而生。”
学技能 心相连
中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体育场馆,还培训了大量当地工人,帮助他们与项目共同成长。在项目施工高峰期,共有当地雇员约1200名。当地雇员托雷自豪地告诉记者:“我刚来的时候只会简单砌筑,在中国师傅的耐心指导下,如今已学会支模、钢筋绑扎、放线、机械修理等多种技能。”随后,他用中文对站在旁边的中国师傅高兴地说了声:“谢谢!”
华美是项目上的老员工,也是“中国通”。借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她加入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成为项目翻译。在项目部,华美主动为中国员工当翻译,成为中国员工和当地雇员交流的桥梁,耐心地帮两国员工消除文化差异。她在项目上学会了看工程图纸,还学会了使用绘图软件和工程管理的相关工作,如今她成长为商务合约工程师,举手投足间都透着成熟干练。“感谢中企,让我的生活有了质的转变,不仅收入提高,更重要的是能力得到提升,还结交到了中国朋友。”华美认真地说。
托雷、华美的经历,向人们诉说两国民心相通、梦想相通的动人故事。陈宇说:“很多当地人都非常喜欢在项目上工作,得益于中国工人带班制,当地员工能真正学到技术和标准化的作业方法。一个成熟的中国施工技术能手一般要带4个当地工人,这样的传帮带效果很好。”
目前,埃塞俄比亚国家体育场项目已为当地培训了数百名具备施工技术的工程师。当地媒体报道说,这不仅为当地建筑行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大大深化了埃塞人民与中国人民的友谊。
(本报亚的斯亚贝巴电)